中新社柏林11月9日汽車貸款電 題:“人類在與自然界賽跑”——專訪國際頂尖氣候科學家申爾胡伯
  中新設計裝潢社記者黃霜紅
  華沙氣候大會即將召開,中新社記者為此專訪了著名的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、國際頂尖科學家申爾胡伯(Schellnhuber),探討氣租屋網候變化的現狀與其對未來產生的影響。
  華沙氣房屋出租候大會是巴黎會議前奏
  國際系統傢俱氣候大會至今已開過18屆,作為第19屆的華沙氣候大會將會達到什麼目的?
  申爾胡伯說,華沙氣候大會是為2015年召開的巴黎會議做準備。1997年的全球氣候大會中形成的減排《京都議定書》即將到期,巴黎會議必須產生新的協定,以便從2020年開始實行。因此華沙氣候大會的主要作用是討論新協定,希望在明年的秘魯利馬氣候會議上能夠出台草案。
  參加本屆華沙氣候大會的共有194個國家,由波蘭環境部長擔任主席。儘管談論新協議所規定的目標為時尚早,但作為德國政府以及歐盟委員會的科學顧問,申爾胡伯對大會的期望很明確:“作為科學家,我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非常清楚,並且這種變化越來越明顯。新的協定將涉及到與會的194個國家願意登上一艘什麼樣的未來之船。”
  以申爾胡伯為代表的科學家認為,應將全球氣溫的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,這樣才能控制全球性氣候變化帶來的後果,新的減排協定應該向這個方向靠攏。“我們的目標是,每人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不超過2噸。”
  申爾胡伯參加了到目前為止的大部分全球氣候大會,這些會議的流程基本相同,各國代表都在根據自己的利益據理力爭,很多國家很可能提不出任何建議,而一些國家提出建議之後,與上述目標又有差別,往往討論到最後毫無結果。
  他說:“在我的記憶中,只有兩屆峰會收到了實際效果。京都會議產生了具有影響力的《京都協定書》,另外,2007年的巴釐島會議產生了一份草案。而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完全就是失敗了。”可以這麼說,到目前為止,世界氣候大會討論的所有問題,基本都沒有獲得貫徹,只有歐洲實現了《京都議定書》的部分內容,其它國家幾乎沒有動作。
  申爾胡伯認為,現在的問題是各國是否願意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,或者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願意討論等等。最好的情況是,華沙會議能產生一個時間表,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。不過可以想像的是,有些國家連這個也不願意做。
  全球升溫超過8攝氏度,地球將在2300年陷入危險境地
  德國社會有種說法,氣候變化並非由人類造成。一個最有影響的“理論”是,從1998年起,歐洲不僅沒有監測到氣溫上升的情況,相反出現了冬季延長、夏季縮短的現象,並無氣候變暖的跡象。
  申爾胡伯對此反駁道,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來源可以用科學手段檢測,地球氣溫不斷上升,也是經過嚴格的科學測量得到的結果,這在科學界已基本沒有爭議。如果承認現代物理學的研究基礎,則不應否認二氧化碳加重溫室效應的事實。
  他說:“1998年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,由此出現了一個高溫段,之後很長時間沒有出現過。如果我們觀察一下氣溫記錄曲線,可以發現在整個的上升趨勢中出現了一些小的彎曲,這些彎曲就代表著十年來的低溫現象。但下次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,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,氣溫將會明顯升高。”
  科學家測量到,在過去的七八年間,地球上的大洋氣溫在升高。如果大洋氣溫上升2攝氏度,陸地氣溫將會增加平均3攝氏度,世界將會出現極端氣候現象,例如中國北部會暴熱,北京夏季氣溫將持續達到45攝氏度。
  如果氣溫上升8度,格陵蘭島將在幾百年之後融化,大洋水面將上升7米。這意味著許多地區將被淹沒,熱帶雨林將消亡,東南亞的旱、雨季出現變化。“也就是說,我們從1.1萬年前延續到現在的生存環境,將陷入一種從未有過的狀況中。”
  而氣溫的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,控制環境變化的機會就變得非常高。“我可以較為肯定說,在2300年時,全球氣溫是提高了4度,還是提高了8度,這個區別還是非常大的。我們科學家雖然喜歡做試驗,但我希望人類不必做這種試驗。”
  中國可以在環保問題上做得更好
  申爾胡伯說,中國的大氣污染非常嚴重,但他認為中國政府對污染的反應比許多國家都要積極。政府已開始控制污染企業,中國在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也是世界最高的。
  “霧霾很可能只是環境污染的最初現象,接下來是水源污染。我曾經和一些中國部長級人物交流過,他們認為,到2050年中國可能會成為發達國家,到時可以在環境問題上向歐洲看齊。但我認為中國很可能沒那麼多時間了。”
  “首先中國境內的環境已非常險惡,第二,全球性氣候變化也會加重中國的負擔。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容易受傷害的國家。”
  申爾胡伯認為,中國可做的事還有有效使用能源。“據我觀察,中國的能源浪費現象很嚴重。我認為,在能源有效利用以及發展再生能源問題上,中國可以達到很多,治理環境可以做得比目前更好。我覺得中國完全可以做到既能發展經濟,也能保護環境。”
  人類共享大氣層,各國不應只顧自己利益
  波茨坦環境影響研究所的研究結果不僅停留在理論上,以申爾胡伯為首的科學家們還提出過許多實現減排目標的操作建議。例如根據國情發放減排指標,超標者可以向未達標的國家購買剩餘指標。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結果,推行這一規則後,為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收益,將遠超使用化石燃料(煤炭、天然氣及原油)帶來的收益。而發展中國家可以將此收益投資發展再生能源。
  遺憾的是,願意接納這個建議的國家並不多。印度是目前人均排量不足2噸的唯一人口大國,將成為上述規則的直接受益者。令人不解的是,印度也是激烈反對這個建議的國家。在發達國家內,默克爾只是少數幾個願意採納上述建議的國家首腦之一。
  申爾胡伯說:“有些國家有良好願望,例如中國很清楚保護環境的意義。但中國也擔心因此獲得一些義務,在自己的發展中無法完成。一些發達國家卻說,所有國家應該平等對待。”
  “但是世界只有一個地球,也只有一個大氣層,如果每個國家僅考慮到自己的利益,最後這個世界就真的毀滅了。這種情況令我很沮喪。我作為科學顧問參加了大部分氣候峰會,但很少帶著樂觀的心情回家。”
  人類目前已經感覺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後果,例如美國的颶風、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、德國的洪水等,強烈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。申爾胡伯最後說:“我們現在是在和自然界賽跑,至於是否能贏,我也不知道,但我知道希望是有的。”(完)  (原標題:專訪國際頂尖氣候科學家申爾胡伯——人類與自然賽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a80vabld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